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

找回TERA好聲音:小型監聽級音響移植手術成功

與筆電完全不相配的龐大箱體,外觀平凡但聲音紮實
線上遊戲、電玩主機的熱血玩家,對主機硬體性能和軟體內容,都非常重視,也願意大手筆投資。每個月花數萬元買轉蛋,購置旗艦級CPU、3D顯示卡王、電競鍵盤滑鼠等零組件毫不手軟。

但是......你是否會用相同的心態來看待電腦喇叭?你會在電腦設備上投資音響預算嗎?

純音響業是個非常保守的產業,在沒有被史蒂夫・賈伯斯的iPod、iPhone一棒打醒之前,這個產業十分驕傲,對於電腦產業的音源組件抱持著一種不屑的心態,認為未經特殊篩選、配對、通過嚴格測試的「低級」電子元件,所發出來的聲音根本是笑話。

今非昔比,數位音源的發展一日千里,早非吳下阿蒙。傳統類比音源仍然美好,但,現在只有少數音響發燒友還能堅守本位了。

當你使用PC、平板、智慧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,休閒時正襟危坐在皇帝位上聽純音響的時間越來越少,你或許會跟我一樣動念想要把數千張珍貴的CD收藏加以建檔,轉移到家用電腦中、建立雲端儲存環境,並且從各式各樣的客戶端輕鬆欣賞。

當你玩線上遊戲時,能不能也順勢享受高音質的體驗,不必再忍受那弱小的電腦喇叭所發出的「鐺公仔聲」呢?把買轉蛋的錢省個幾千元下來,也能買到有模有樣的業界品牌喇叭,別說是2.0了,連7.1聲道也有。

許多線上遊戲開發時都支持環繞音效,TERA除了使用Unreal Engine 3繪圖引擎外,也支持杜比數位(Dolby Digital)的規格,音效上的演出有一定的水準。只是如果你用百元等級的電腦鐺公仔,可能就難以領會箇中神韻了。

理想的音響環境是建構「一間具備杜比數位環繞音場設定的專屬音響室」。如果有家庭劇院的話,你可以想辦法將遊戲電腦放進家庭劇院系統中。不過這專屬音響室的建造花費是一套頂級旗艦電腦的數十倍價位,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。

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搭配出一套完整的家庭劇院,整合了電影和數種電玩主機,有時間玩的時候當然很享受啦,不過長時間在外,不能整天泡在家中看電影聽音樂打電玩時,要怎樣追求高音質呢?

當然可以。單純以個人電腦(或網路)訊源來聆賞,有些要素有比較大的彈性。像是聆聽空間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。如果你的空間實在不足以擺放喇叭,甚至只要準備一對好的環繞音效耳機,也能有不錯的聽覺體驗。如果你必須使用筆電來玩遊戲,那麼限制就更多了。因為主機板上的螃蟹卡音效晶片雖然比過去要好很多,但是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是不變的。

就從訊號源開始下功夫吧!這裡先不提數位檔案格式壓縮率所造成的失真問題,以下是打好聲音基礎的三大主要環節:

避免訊號源干擾:


任何一派音響發燒友都會告訴你訊號純淨才是好聲音的開始,沒錯。只是電子產品的元件在電腦機殼中簡直就像浸在雜訊和干擾當中,只有少數幾個型號的電腦零組件比較講究遮蔽干擾,但這會導致成本上升。遊戲中各式各樣的聲音,有技能的特效、怪物吼叫,聽到快睡著的背景音樂、還有聲優的台詞演出,讀取相關音訊檔案後,有兩條路徑可走:

1. 主機板上的音訊晶片組解碼後放大輸出類比訊號,從3.5mm耳機孔輸出到外接喇叭。 
2. 主機板音訊晶片組不負責解碼,只負責從同軸或者光纖輸出數位訊號。

減少傳輸過程損耗:


數位訊號的優點之一是傳輸過程中的損耗比類比低,所以雖然從電腦端連接到喇叭的線材也不過幾尺,數位訊號仍然較佔優勢。音響業界也有句名言:「多隻香爐多隻鬼」,如果音響器材過於繁雜,對聲音的重播音質來說,並非好事。

傳輸線材充滿了神祕主義論調,是業界中的一大錢坑。不必太相信天花亂墜的宣傳,只要符合規格,中低價位的線材就足堪大任了。

喇叭與擴大機匹配:


被動式喇叭需要訊號擴大(前級)和功率擴大(後級)的配合,才能順利發聲,然而這些器材之間的組合並不是「好器材+好喇叭=好聲音」那麼簡單,阻抗匹配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。主動式喇叭所要考慮的阻抗匹配問題就少很多,至少你不必為被動式喇叭購買前後級擴大機傷透腦筋。

主動式喇叭有300元等級的玩具叭噗,也有數萬元身價等同電腦主機的監聽級揚聲器。由於音質與音色的品質,最重要的差異,有50%以上是由喇叭來決定的,即使你是木耳也絕對聽得出鐺公仔和好聲音的差別,所以這部份值得多花時間尋找適合你自己的產品。

因此,如果玩線上遊戲要好聲音,你可以買高價位耳機獨樂樂,或者思考像我這樣追求極簡的搭配:電腦數位輸出 - DAC解碼器(或錄音前級、外接音效卡)- 主動式監聽級喇叭 (如下顯示)


器材搭配越簡單好










由於使用Windows筆電的時間越來越長,iMac快變成裝飾品了,原本搭配的音響系統形同冷凍,和網友閒聊後決定進行一場移植手術,將Mac上的小型監聽系統移植到筆電上來。別看作業系統平台完全不同,其實是完全無痛移植。只需要搬動喇叭擺位,重新接上線材和DAC解碼器即可順利啟用。

正確設定才有數位訊號從3.5mm耳機孔輸出
唯一要注意的是Windows平台上的音效驅動,當你將塑膠光纖線插入3.5mm耳機孔內時,內建驅動會自動偵測跳出視窗,你必須選擇「數位輸出」(S/P DIF),而非喇叭(Speaker),確認啟用數位輸出後,光纖才能接收到訊號(如右圖)。

光纖將數位訊號送到DAC(如果有進階需求的話,建議可用內建DAC和音量控制的錄音介面 [audio interface] ,或者外接音效卡取代),解碼後將類比訊號送到主動式喇叭。

我使用的DAC解碼器是國產品牌電光火石的噴火龍(Spitfire)第一代,體積嬌小,可以直接放在手掌心上。它的解碼晶片不錯,用了這麼多年仍然老當益壯,找不到理由換新器材。

光纖和喇叭線材稍有不慎就會跌入錢坑,要小心。光纖我只用鐵三角普通等級的產品,至於喇叭線則是請音樂工作室製作,使用日本製的CANARE線材和德國NEUTRIK的TRS端子,這些都是錄音業界常用的專業品牌,品質無需擔心。

關鍵器材:喇叭的選擇太多了,我的方案是直接找專業音樂工作室登門採購。在預算內買了ESI nEar 06。喇叭單體尺寸是6吋,最初是專為個人音樂工作者設計,或DJ在派對混音工作用的產品,頻率響應規格有一定的水準。每一支喇叭箱體中內建兩個擴大模組,分別推高音和低音,加起來一共70W,功率供應算是相當充沛,頻率響應平直,差不多就是錄音室的等級的要求了。

雖然監聽喇叭的特色就是「沒特色」:喇叭本身不能有太嚴重的癖性,避免讓使用者產生誤判(如判斷錄音的混音品質),但這對喇叭還沒那麼冷酷,作為家庭娛樂使用是綽綽有餘了。

這類主動式監聽喇叭的報價都是「單支」,也可以一支一支分開買,訪價時要先問清楚。

有個小故事:我購入這對喇叭時,ESI原本是一家韓國公司的品牌。根據業界人士的說法,ESI在台灣接單,中國生產組裝運銷至全球。前幾年和歐洲代銷商發生了商標糾紛,打起官司,不知怎地韓國原廠竟然敗訴,這家公司的產品從此就變成德國品牌了。奇哉。

接好線材後重新開機試聽,我不太講究音場與定位,只採用近場監聽用的正三角形擺位法,喇叭的低音反射孔在背部,所以不能貼牆,至少要保留15公分的空間。倒是抑震工作不能馬虎,特地選購了工業用吸震橡膠墊充當腳座,效果卓著。

首先試聽iTunes上用Apple Loseless轉檔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,希拉蕊韓所使用的1864年製Jean-Baptiste Vuillaume琴音變得更加渾厚、幾乎到了美艷絕倫的境界,非常奇妙。

喇叭要做好底座吸震,以免影響音質。
遊戲呢?上線開啟TERA,開場音樂就顯現了更多層次,拜6吋單體所賜,低音更加深沈,力道厚實,高音部分清澈但不至於尖銳乾澀;我買了聲音券,今野宏美的人聲演出聽起來的萌度倍增,光是這個就會讓你覺得值回票價;杜比音效的定位和立體感,其實戴上平價耳機也能分得出來,但是不戴耳機毋寧是更加輕鬆。

可以很肯定地說,好聲音讓TERA的阿勒堡雷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了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